为什么 BIM 在国外发展得这么好,在国内却很难?
有一个特别好的对比,就是:
为什么sketchup毫无推广,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占据了几乎全部设计师的电脑。BIM各种各样主体各层次的推广,却总也推不动?
直接的原因是,su确实简单易用,我一共自学了一天,所有的功能就弄齐上手了,熟练又花了几天。revit和archicad我都学过,单位组织,公司采购,个人试用,嗯,熟练大概得一个月吧。对电脑硬件的要求更是差了好几档。
然而显然这并不是主要目标。开车这么难,为什么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去考驾照。
作为一种工具,建模软件能不能普及,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跟工程设计目标相匹配。
也就是,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性。
bim是一种强大但是复杂、缓慢、高成本的工具。
su是一种不强大但够用、快速简单的低成本工具。
而国内的 建筑设计界,基本上处于一种低价格、高速度、低质量要求、高产量要求的状态。与之最匹配的工具显然是低价高速的su,而不是高价低速的bim。
结果当然是su不推自走,bim死推不动。
满地都在杀鸡,你偏要推广用牛刀,划不来啊。
实际上这也是互联网以来整个世界的一个大趋势。毕竟全球整体看来,发达程度并不高,中国都算好的了。过去当我们关注都在发达国家,产业局限于发达国家的时候,似乎bim是理所当然大势所趋。当真的开始全球化,产业和市场扩展到大量发展中国家,那么低质低价大量快速才是大势所趋,而且这个趋势可能要延续很多很多年。甚至连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宏观经济也出现劣化,似乎战后最红火的日子已经过去,全球都要经过一段低谷。相应的,纯粹的高端产业产品,日子看起来也会越来越难。
这种情况,只是一种客观事实,并不是高低贵贱之分。经济适用房并不丢人,打肿脸充胖子才是。
中国的整个房地产和建筑界,基本还在温饱(都不一定能达到)的阶段,随便举个例子,绝大多数人,买房是看价格还是看品质?能买得起就不错了。看起来国家是有点钱了,但真正的财富积累量还非常少,还远远没有达到居者有其屋的阶段。政府也好,开发商也罢,在基建层面的经济实力捉襟见肘,普遍还在以最低价中标阶段,火急火燎的高周转就是命,连结构质量都仅能及格,还谈什么bim。
等到建筑设计能跟美国一样,几千方的房子可以设计三年,设计费可以达到10%造价,单方造价可以达到几万人民币,设计师收入能过的上体面的生活,bim自然会推广。
大概也就是在餐饮领域,中国算是进入小康了,可以讲讲品质口味,不那么讲性价比了。不过拼多多火爆又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