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很惊艳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案例(四)? - 钢结构资源网 Tekla插件 CAD工具 犀牛GH汉化 套料 有哪些很惊艳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案例(四)? - 钢结构资源网 Tekla插件 CAD工具 犀牛GH汉化 套料

有哪些很惊艳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案例(四)?

所谓‘惊艳’大抵就是跳脱了原有经典范式的作品带来的刺激吧。。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创作行业内的现象,总有那么些天才在受够了千篇一律的审美洗礼后开启一条新的道路,惊艳大众。而随着时间过去,曾经的前卫也就变成了经典。


就工业景观而言,


最开始的“惊艳”是来自于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那是1972年,距今46年前。设计方是理查德·哈格事务所(Richard Haag Associates),获得过1981ASLA专业奖。在此之前,工业景观的审美价值并没有获得过大众的认可,工业废弃场所如同一个刚过去的旧时代一样带着落后的气息。身为景观设计师的理查德·哈格受到美国后现代思潮及大地艺术的影响,认为工业遗迹是具有历史及审美价值的载体。在多次与公众的沟通后,终于实现了这个公园。也预示着后工业景观的时代到来  

001.jpg


                                                                                                                     1950年煤气厂鸟瞰


在理查德·哈格接受设计委托之前,他曾将煤气厂的废弃场地作为一个设计挑战面向全美景观专业大学生召集方案,而上交的130份提交方案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看出场地曾经的工业历史。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设计界,对工业遗迹改造的主流倾向仍然是传统的、奥姆斯特德式的自然风景园林设计手法。<1>

002.jpg

                                                 工业元素作为景观雕塑进行陈列,开启了后工业景观的时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工业景观以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作为开山代表,是景观专业主导的一次后工业更新。设计中往往把工业景观当做大地雕塑进行陈列与保留,人与工业景观大多数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互动较少。但是,对于看惯了自然风景园林的大众而言,这样把工业元素做景观进行设计的方式无疑是“惊艳”的。


再之后的“惊艳”应该是来自于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那是1982年,距今36年前。设计方是建筑师屈米,方案是在472份设计竞赛方案中夺魁。原址是牲畜屠宰厂及批发市场,由政府牵头举办了一次国际性的竞赛。在那场竞赛方案中有两个受解构主义影响的方案堪称“惊艳”,一个是位列第二的库哈斯方案,一个就是最后落地的屈米方案。两方案都是对于城市空间有深入研究的建筑师受到当时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设计出的作品,屈米用点线面重新定义场地,库哈斯用功能以“层”为基底重新定义场地空间创造城市拥挤感。


003.jpg

                                                                  原牲畜屠宰厂及批发市场鸟瞰


004.jpg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除原屠宰场被保留外,原空间关系被新置入的元素重新梳理


对于深受解构主义哲学影响并且纯粹以形式构思为基础的公园设计,屈米认为是一种以明显不相关方式重叠的裂解为基本概念建立新秩序及其系统的尝试。这种概念抛弃了设计的综合与整体观,是对传统的主导与和谐构图及审美原则的反叛。他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矛盾与冲突。与传统公园精心设计的序列与空间景致相比,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观的随机组合与偶然性。<2>


005.jpg

                                             La Villette Park Competition. Second Place Entry by  the Office of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库哈斯借助建筑概念置换的操作方式,巧妙避开了原有观念的束缚。他的设计概念同样来源于摩天楼,摩天楼的剖面如同各种行为的列表,他将其旋转90°在地面上铺开实现各种活动的共存,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影响发生不可预知的事件。由此,库哈斯将拥挤和实体这两个相互作用的词语关系瓦解掉,他意识到实体并非维系密度的必然条件或唯一途径,空白作为实体缺失的状态在欧洲的文脉上也可以实现“拥挤文化”。<3>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次竞赛的两个方案不约而同地抛弃了传统空间制式的束缚,转而追求未来城市功能的丰富性上。这对于当时以法式园林著称的巴黎而言,毫无疑问是“惊艳”的存在。而对于现代景观而言,这两个方案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再之后的“惊艳”案例来自于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那是1991年,距今27年前。设计方是彼德·拉茨事务所(Latz + Partner),获得过第一届欧洲景观奖。德国鲁尔区是历史上有名的工业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整个片区的衰败,而后带起了整个区域一系列的经济环境问题。政府为了促进鲁尔区的更新及发展于198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名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计划,这个计划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到绿色生态多方面的长时间更新规划。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就是此计划中的一个项目。1990年展开设计竞赛,次年公布结果,1994年正式开放。彼德·拉茨在本方案中采用了整体保留策略,通过把原有建筑进行创意改造的方式把新的社会功能置入倒场地中。相当于把原有的整个工业厂区都作为一个大型的展示活动空间最大程度地进行了保留,通过极简艺术的手法去置入新元素赋予新的功能。这样的设计手法之于同年代的其他工业改造项目那种保留部分结构作为景观装置的做法具有相当大的区别,这个方案也成为迄今为止工业景观规划最著名的一个案例。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氛围,把新功能置入进方案也成为迄今为止工业景观规划最著名的一个案例。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氛围,把新功能置入进去,这在当年足够“惊艳”了。2011年,整个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006.jpg

 原蒂森梅德里希钢铁厂



007.jpg

极大保留原有工业结构及氛围,通过改造场地及建筑置入新功能

 

最后一个突破了景观专业圈层进入到大众视野给于“惊艳”的作品应该是纽约高线公园


那是2004年,距今14年前。由James Corner的Field Operations为主导的团队赢得了竞赛方案。2009年高线一期开放,2011年二期开放,2014年三期开放,获得过两次ASLA奖项。公园场地原为一条城市内部的货运高架专线,跟其他工业场地一样,随着产业调整面临荒废的命运。在相关NGO的提倡下,该场所最后被设计成为一个特色带状绿地,进而带领周围片区在社会,经济,文化各层面都得到显著提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身处纽约的这个案例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后工业景观改造的“网红”地标。设计师James Corner作为景观都市主义的扛把子,成功将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纽带让公共空间与城市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一齐良性发展,获得巨大成功。当然客观上说本案最后的成功,最大原因并非设计,而是从规划层面公众主导Bottom-Up开始到NGO参与运营等等一系列工作为场地活化打下坚实基础,设计层面借由网络得到广泛传播。进而影响到韩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开始对城市内的高架线路进行改造设计。虽然作为线性工业遗迹改造Highline不是最早的一个,但是就影响力而言,毫无疑问它是最大的。


008.jpg

原铁路货运专用线


009.jpg

原场所线性元素与设计的呼应


0010.jpg

纽约高线公园一期,2009年建成



0011.jpg

悉尼“Goodline Park” by ASPECT Studios,2015年建成

0012.jpg

东京“LOG ROAD DAIKANYAMA” by General Design,2015建成


0013.jpg

首尔“Skygarden” by MVRDV,2017年建成


0014.jpg

鹿特丹“Hofbogen” by Binder Groenprojecten,2017年半开放状态


一路看下来,可以看出大众对工业景观的看法也一直在变化。从半个世纪前第一个工业废弃地改造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开始,设计师力排众议把工业厂房作为大地雕塑陈列。再后来工业景观被当做正视的场地历史甚至是上升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再之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强烈的设计风格借由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 ...


五十年来工业景观的审美也渐渐从原来的“前卫抢眼”变成了“经典模范”。我国大约从2001年土人的中山歧江公园开始,工业景观的审美价值才开始在景观设计领域得到认可,迄今为止,包括上海的辰山矿坑花园,上海后滩公园,北京798及首钢改造在内的等等项目都已经落地并呈现出不错的社会效益。但,这个进程我国比西方晚了三十年。


最后私人小吐槽一下:


之前惊艳我的一个工业改造方案是Thomas Heatherwick为南非最大的现代艺术馆完成的设计,去年完工了。在提到这个设计方案时设计师坦言空间想法是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空间艺术家GorDon Matta-Clark的影响。可以想见国外一个设计师对先锋艺术的接受程度,也可以想见现当代艺术的价值。


但是,回头看我们国家。不得不令人无奈。从设计师到大众,大量的人依旧认为现当代艺术是用来洗钱的。在zhihu这个社区针对现当代艺术的争论贴从来就没有断过,在城市层面,目前也只有上海有一个市立的现当代美术馆而已。这种从下至上对现当代艺术集体鄙夷的现象真是令人无语。


我国是经济发展了,但当我们开始关心文化的时候。来来去去还是只看唐宋元明清,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0015.jpg

Zeitz MOCAA by Thomas Heatherwick




0016.jpg

Zeitz MOCAA by Thomas Heatherwick



0017.jpg

Gordon Matta-Clark,Conical Intersect, 1975



评论 0

sitemap